家里没人再提我跳水坑的事,我爸我妈也没再怪我,也不敢再问我究竟原因是什么。我爸我妈害怕我再做想不开的傻事,就让我妹前后不离的跟着我,我去哪儿我妹就跟哪儿。爸妈可能想让我尽快忘记不快,想尽一切办法让我高兴。
从小,我对吃穿不是特别在乎,只要说得过去,就不会计较。我不去乡里赶集,一家人非要让我去,像是赶鸭子上架。无奈之下,我和我妈还有我妹一起去赶集。原本我不想见人,更不想见那么多陌生人。以致现在,我感觉自己得了社交恐惧症,尤其见到那么多陌生人。也许从小我就是这样一个人,只是我自己没意识到,我家人也没这个意识。那个年代,很多人都没这个意识。
乡里集市人特别多,摊主来自四面八方,逛集市的人也是来自四面八方,别提多热闹,别提多喜庆。水果,蔬菜,牲畜,货物应有尽有。那时,集市的环境条件可不像现在这么好,之前全是露天,个别摊主自身携带帐篷。集市是以乡中心十字路口为中心,向四周扩散,横贯东南西北四条街一大截,盛况空前,拥挤不堪。还好,没有一次发生踩踏事件。
随着市场规范,之前的老集市已经搬到新地方,政府专门在老集市旁边规划出一大块地皮,建造一个特别大而且还带帐篷的集市。集市就在乡政府的旁边,所以地理位置还是很占优势。自从搬进新的集市,赶上刮风下雨,那些摊主也不会有太大损失,人们也不会浇成落汤鸡。只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大部分人都去商场,集市也没之前那么繁荣和受欢迎了。现在十几岁到二三十岁的人都是去商场,眼里心里看不上集市上的那些衣服鞋子。类似一句话,集市上的都是地摊货,商场里的才是正宗名牌货。
所以,现在集市卖的最多是五十岁以下的衣服鞋子。
参加工作后,我就很少回家,也不是赶集的日子,只能听爸妈描述赶集时的场景。爸妈说现在的集市不像之前人山人海,每次大年二十九的时候,赶集才有之前赶集的感觉,才能像以前那样人山人海,寸步难行。我们刚工作不久,爸妈依旧在乡里集市买衣服鞋子。我们工作步入正规后,每年我妹都会给爸妈买好多衣服鞋子,他们也用不着赶集。凡是农历四和九的日子,都会有赶集,比如农历初九,十九,二十九,农历初四,十四,二十四的日子。
之前我总觉得爸爸不喜欢热闹,谁知道爸爸现在特别喜欢赶集,特别喜欢逛商场购物。不管买不买,爸爸只要有时间都会骑着电动车去集市走一走,看一看,有点像领导视察的意思。妹妹买的衣服鞋子大部分都是在商场买的,价格昂贵,开始我爸妈不知道价格。因为我们知道告诉他们价格后他们肯定不舍得穿,只好给他们说也就一百多,多的时候二三百。因为这样,还闹出一个笑话。
有次,我爸穿着我妹给他买的羽绒服走亲戚,亲戚们一见我爸穿的羽绒服就喜欢上了我爸身上那件羽绒服,问我爸哪儿买的,我爸说孩子买的。亲戚又问多少钱,我爸说二百多,亲戚说二百多那不贵,说着掏出三百块给我爸,让我爸再让我妹妹捎一件一模一样的羽绒服。我爸就傻乎乎地接过来了,满心欢喜的给我妹说这件事儿。我妹只好说不是二百多,是五百多。我爸当时心疼坏了,一听是五百多的羽绒服,为此还数落我妹一顿。
谁知道那亲戚说六百他也要,他就是相中那件羽绒服了。我爸又找我妹说五百多也行,亲戚看上了。我妹说那款羽绒服卖完了。我爸给那个亲戚说,那个亲戚就给我我爸六百买了我爸身上那件羽绒服。幸好,我妈给我妹说了,我爸这才知道那件羽绒服两千多,将近两千五,价格还不打折。我爸听完当场差点晕过去,没想到,我妹花那么大价钱给他买一个那么好的羽绒服。我爸说怪不得人人见了人人夸,纷纷问在哪儿买的。为此,我爸以后再也不让我妹给他们买衣服了。我爸说我妹可以把买衣服的钱给他,他想买什么衣服就买衣服,想买多少钱的就买多少钱的。因为这次羽绒服事件,我爸把我妹训哭了,说花钱不是这样花的。我爸说要是有钱实在没地方花,就给他,让他保管。
老两口省吃俭用一辈子,习惯了,让他们大手大脚花钱还真不适应。也许,全天下的爸妈都是这样,只会省吃俭用,一分一分抠搜出来,再一分一分攒起来,不到万不得已就不拿出来花,攒着钱也是给儿女们攒钱。写到这儿,都是后话了。
实话实说,三十年来,我还是喜欢在家赶集,喜欢赶集的那种感觉,那种感觉让我有一种回到孩提时代。我们一边走路一边去集市,路上有说有笑。虽然现在商场应有尽有,五花八门,服务态度超好,环境也比集市好很多倍,有冬暖夏凉,还有电梯,可是心境却不一样了。
也许,那时不经常赶集,反而对赶集很是期待,那种喜悦,激动,兴奋的心情真的很难找到。不知道为什么,年纪越大,越难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,心情反而不太容易激起波澜,不咸不淡,也没什么值得高兴开心的事情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